25年前臺灣的生活水準、消費能力提高,卻也讓垃圾大增,帶來“垃圾島”這個令人不愉快的昵稱,但現在,在臺灣已經很難看到垃圾桶。這樣的轉變難以想像。
1993年臺灣的垃圾收集率僅70%,廢棄物回收幾乎為零,2/3的垃圾掩埋場瀕臨滿量。為解決垃圾問題,政府規劃廢棄物管理框架,鼓勵民眾與企業采取行動減少垃圾。企業或自行處理或支付廢棄物費用處理垃圾,民眾則透過垃圾分類與專用垃圾袋的使用,將垃圾分門別類丟棄或回收。
臺灣的垃圾回收具有儀式感
文章還將臺灣的垃圾車文化形容為社區儀式。民眾拎著垃圾等候播放古典音樂的垃圾車抵達,并按照不同類別將垃圾丟進垃圾車,看似非常復雜的過程,卻獲得民眾的青睞。為了讓民眾能更便利,臺北已經開始安裝智慧回收桶,民眾還能因為回收瓶罐,加值悠游卡。
臺灣成功的垃圾回收系統,讓臺灣人的垃圾制造量從15年前的每天制造1.2公斤,大幅減少到現在的850公克。據非正式估計,廢棄物回收率超過50%,許多垃圾焚化廠處于低度運行現況。
文章引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的話說,臺灣的政策基礎在于讓每個人對個人消費負責,將廢棄物處理概念深入民眾意識,才能讓回收經濟確實發揮成效。她認為臺灣的成功經驗可以提供面臨垃圾挑戰的開發中國家參考。
臺灣的塑料回收業者如何看當地回收業?
為此,筆者聯系了臺灣當地的廢塑料回收加工業者,詢問其如何看待臺灣的垃圾回收。
在他們看來,臺灣政府對于垃圾回收及塑料再加工行業非常重視,臺灣的環保觀念相對成熟,所以臺灣的回收率的確很高。廢塑料回收、加工到造粒的技術非常成熟,發展也很規范,政府支持廢塑料加工行業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。
中國頒布“禁廢令”以來,不少大陸廢塑料業者選擇去臺灣投資廢塑料加工造粒工廠,相比于東南亞其他地區,臺灣與大陸語言、文化相通,但是臺灣的人工成本相對較高,經過一兩年的洗禮,前往臺灣的廢塑料投資業者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。
為此,臺灣廢塑料行業的資深業者建議,在臺灣投資的廢塑料企業選擇在符合規范的工業園區設廠,周邊的配套設施(如廢氣、廢水處理等)千萬不能省。在臺灣,進口廢塑料只要符合當地的規范條件,企業把握好產品品質,企業運行起來相對容易。